耆那教徒對於非暴力的定義和理解比其他人來得更深切。
本文為 PK Jain 教授發表在第34界世界素食大會(2000年7月10日至16日,加拿大多倫多)上的文章。
摘要
耆那教徒是印度很小的一個宗教團體,所有的教徒都是嚴格的素食者(但非完全素食者(vegan))。考古學的證據顯示耆那教是盛行於五千到八千年前印度河流域文明時期,現今巴基斯坦一帶的一個宗教。在他們的素食主義制度裡,嚴格的飲食規範甚至限制了許多植物的使用。這讓他們合乎科學生活方式的素食主義至少沿續了八千年之久。
將植物歸為生命形式的一種,耆那教給素食主義下了一個科學的定義,包括它的使用限制以及人類生存所須的必需品。作為一個健康的群體,耆那教徒的實踐者以及大部分中產階級以上的人,是一個未見任何明顯飲食缺陷的素食飲食的一個成功範例。本篇文章試著以現代素食主義與環境關懷的觀點,探索耆那教徒的飲食規範。
前言
耆那教是印度古老的宗教信仰之一。思想和行為上的絕對非暴力是耆那教的教義中最基本的理念。誠實,不偷竊、無論什麼外貌、種族、性別、年齡和信仰皆一率平等、慈愛眾生以及素食主義等,都是他們非暴力的最基本理念的顯現。耆那教徒相信有24位救世主的傳說。最後且最近的教主是馬哈唯拉(Mahavira)神,祂活在西元前599到527年間。考古學有關古耆那教的證據可以回溯五千到八千年前,印度河流域的莫漢佐達羅(Mohan Jodaro)和哈萊潘(Harrapan)文明。這讓耆那教徒最主要的生活方式的素食主義成為最古老不過的飲食習慣。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回顧一些耆那教徒所實踐的飲食規範。
為什麼選擇素食:難道植物就沒有生命麼?
傳統上,素食主義被大部分熱愛生命和非暴力的文化所施行,耆那教徒更是無異於此。然而,耆那教徒對於非暴力的定義和理解比其它人來得更深切。大部分基於醫學的原因而成為一位素食者,是近半個世紀來才有的一個相當現代的現象,這段期間的現代醫學已經發現某些疾病和非素食飲食間的關聯性。素食主義者最常被問到的一個非常根本的問題:“如果非暴力是素食主義的基礎,那麼,為什麼要以植物為食物?”
“植物就沒有生命了麼?”對於這個問題,耆那教徒恐怕是早在現代生物科學領域闡明前,最先知道植物也是一種生命體的人。耆那教徒識出生命體有五種感覺,即觸覺、味覺、嗅覺、視覺和聽覺,這些是生命體最根本的官能。宇宙中所有的生命體都是按照其所屬的不同感官來分類的。這裡需要注明一點,感官不能跟生命體的其它特徵相混淆,比如呼吸、迴圈與神經系統,心臟及大腦等等。這些在耆那教中被歸為不同主題。最低級的生命體是那些僅僅擁有一種感官的生命,即觸覺,例如植物;而最高級的生命體則擁有所有的五種感官,如人類、哺乳動物和動物王國中的大部分成員。其它居於中間的生命體,主要有:兩種感官--觸覺及味覺,比如蚯蚓;三種感官--觸覺、味覺及嗅覺,如蝨子;四種感官--觸覺、味覺、嗅覺和視覺,如蚊子。出現在不同生命體中的各種感官是嚴格地按序排列的,即:觸覺是最主要的感覺,聽覺則是在進化階段最後被發現的。這些感官沒有在已知組合以外的方式存在。這或許可以說是古耆那教徒對現代生命科學中有關生命體演變的最顯著貢獻。
經這種方式對生命體進行分類,且明瞭人類必須靠吃東西來補充營養維生,那麼,單單擁有一種感官的生命體,基本上指植物,是唯一允許作為人類的食物的。為了將非暴力的原則與以植物作為基本飲食取得一致,並且儘量的維護植物的生命,耆那教徒將嚴格的飲食規範放入每天的生活當中。這些包括:禁止食用某些蔬菜和水果、限制購買某些產物、飲食時間和時機的限定、禁食和推薦的工作等。諸如此類的規範,將在以下做合適的解釋。
以植物為食物的一般限制
禁止食用在地底下生長的蔬菜和水果(根莖植物)是耆那教徒的一個共同法則。很明顯地,為了取得這類的蔬菜和水果,人們必須從根部拔起植物,如此一來就毀壞了整個植物,並且破壞其根部附近的微組織。此外,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只有在其自然成熟並準備落地時才能採摘,或者理想上是等它們從樹上掉落後才採收。如果要從樹上直接采下來,只能採摘必要且不浪費的數量。谷類,諸如小麥、稻米、玉米、豆類等,要在作物或豆莢已乾燥且死時才能采得。為了取得木材或作其它用途而砍伐綠色樹木是被絕對禁止的。這確實是遠古時代一個對自然資源”保護”的鮮明例子,而這是現代文明還在繼續探索的。
一個正統的耆那教徒每兩周禁食兩次,分別在陰曆月圓和新月週期的第八和第十四天進行。有些人甚至禁食三次,包括了兩個陰曆週期的第五天。在禁食期間,耆那教徒只食用谷粒做成的食物,不食用任何蔬菜或水果。
在現實的生活中,現代的耆那教徒已針對上文中所出現的“塊莖類蔬菜或水果”構想出一些自定但未被宗教認可的限制。除了正統的耆那教徒(傳統的一群),絕大多數的現代耆那教徒,為了生活上的方便,也吃地底下大部分的蔬菜,例如馬鈴薯、蘿蔔和蕪箐等(畢竟這些都屬於素食飲食的範疇)。縱使有這些例外,很大比例的耆那教徒仍然不食用洋蔥和大蒜。深層的原因是這些食物有具很重的氣味,而且是一種會讓人昏昏欲睡的墮性食物。
俗話說“吃什麼像什麼”。但耆那教徒對人的特性則有更進一步的定義。他們所說的“怎麼想就成為怎麼樣的人”,是任何犯罪的和社會心理學家都認同的事實。暴力的思想與暴力的行為都不利於個性的發展。從這個範疇來說,耆那教徒一般是不吃做成動物形狀的糖果和巧克力的。試想一個孩子總是在吃“兔子的頭”或“人的腿”,他們的心理和個性將會怎樣呢?如果你想吃巧克力,就去吃,為什麼要把它裝飾成對動物殘忍和(或)同類相食這種引不起食欲的形狀呢?傳統的耆那教徒甚至不吃外面店裡煮或準備的食物。對他們來說,所有食物都應該在衛生條件最好的屋裡準備。
蔬菜和水果的特殊限定
無花果科中的五種果實,在耆那教徒的文獻中稱為五不食,是不允許吃的。現代生物科學已證實這些果實不但透過黃蜂來授粉,並且還有黃蜂在其花房中產卵。可以說,黃蜂的整個生活週期是在無花果中完成的。母黃蜂將卵產在癭花(無花果科)中就死了,卵在無花果中成熟後,就變成雄性或雌性黃蜂。雄性黃蜂是沒有翅膀的,牠們讓雌黃蜂受精後便死亡,隨後雌黃蜂便在無花果中開始另一輪的生命週期。所以無花果中儲存著剩餘的黃蜂卵及屍體。(請參見:地球的驚奇與奧秘:自然界的傑作,1994年讀者文摘,第99頁)
非常傳統的耆那教徒甚至不吃多籽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茄子和芭樂。這些水果和蔬菜經常被發現是蠕蟲的宿主,雖然在培植過程中使用殺蟲劑便不會如此。但那些倡議健康食物者和環境保護者們對殺蟲劑和化肥的使用又會怎麼說呢?幾年前,作者個人進行了一項可控制且非正式的試驗來確認這件事。在非常乾淨且光滑的茄子和芭樂,也就是在表面沒有斑點或損傷的果實,外表看不出有的蠕蟲滲入,卻發現果實裡面已經有蠕蟲進駐。
與學術界的生物學家討論這個發現,其解釋是某些昆蟲在蔬菜或水果開花的時候便在其中植入了卵,之後卵被封閉在這些水果、蔬菜內在的一部分並最後長成為蟲,所以表面上看來沒有蠕蟲進入的任何痕跡。這跟無花果內黃蜂的生命週期是類似的。近些日子,即使大部分的耆那教徒會食用這類的水果和蔬菜,但他們通常會在烹煮之前小心翼翼的切並且非常仔細地檢查。然而最常見的印度式烹煮茄子的方法,是將茄子整個烘烤,直至它破裂散出蒸汽後食用,絲毫不關心裡面是否駐有蠕蟲,以及其可能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具有天鵝絨般葉面的白花椰菜和綠花椰菜,也是傳統耆那教徒所不食用的一種食物。因為在田地四周成長的細小飛蟲,很容易被困在這兩種蔬菜的天鵝絨般葉面上,以至於不管怎麼仔細清洗都不能將它們如數清除。蘑菇和菌類植物也是耆那教家庭所不食用的,因為據說它們的生長環境並不衛生且易滋生寄生蟲。蜂蜜、醋、糖蜜和酒當然也是禁食的食物。某些蔬菜,比如波羅蜜,切開時會滲出漿液,且果肉看起來像極了煮熟的肉,是引不起大多數耆那教徒食欲的。
而甘藍菜在切與烹煮之前必須得逐片撥開並認真清理、清洗,因為在葉片之間很可能存有蠕蟲,但目前並不是很多人遵守這個習慣打理甘藍菜了。其它葉菜類蔬菜,比如菠菜等,同樣需要逐片檢查、清洗才能烹煮、食用。
飲食時間和時機的限制
食物只能在有日光的時間烹煮與進食。保守派的耆那教徒在日出前或日落後是不烹煮或進食任何東西的,甚至不飲用水。在夜間烹煮食物會因為火而殺死許多生物。在遠古時候,當沒有足夠的光線的時候,這些生物可以大到是鳥類、蛇、齧齒動物、松鼠、蜥蜴等可能藏匿於木頭或者木炭當中的動物。會被火吸引的昆蟲可能直接掉落成為食物。在現代,人們夜間可能在光線明亮的地方做飯,那麼被火光吸引的飛蟲可能會被燒死,或者跌落到食物中依然是可能的。此外,在夜間吃飯的話,很多昆蟲會因為食物的氣味被吸引,這也令它們很容易變成食物的一部分。另外,晚餐後很快上床睡覺也是很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日落前吃飯,即,睡前若干小時,是比較適當的。
每天的食物必須是新鮮的。在日光下烹煮的食物必須在當天吃完,而煮熟的食物是不允許過夜的。會有這種規定有很多可能性,比如在古時沒有電冰箱可以避免浪費食物。在沒有充分的儲存器的情況下,昆蟲有可能跑進過夜的食物中,而陽光的紫外線可以防止食物中的細菌生長,但在又冷又黑時,細菌或菌類可能快速地生長,但又不足以被肉眼所見。同樣的原因,麵粉和香料也要在新鮮時研磨,且與其它食物在特定的時期內使用,視季節與產品的特性而定。舉例而言,任何穀物所研磨出的香料和麵粉,在雨季有三天的有效期,夏天是五天,而冬天則是七天。這樣一來就保證了它們成分的新鮮、味道和口味。古時候人們會有什麼更科學的東西呢,當我們知道甚至在今日科學昌明的世界中,所有超市貨架上的食物,縱使大部分都經化學方法保存,還都標有有效日期。
水及乳製品
水必須用三層的手織綿布過濾。棉布濕潤的時候相當於一個棉墊,水會透過表面張力穿透,但如果用人造纖維或蔬菜纖維(也許不知人造纖維的名稱為何,但植物纖維,如黃麻則是知道的)則水不會在布的纖維間隙中通過。這提供了最有效的非溶解性過濾,可以防止污染並阻擋微生物,但不能去除已溶解了的雜質。不管怎樣,這些水污染是不明的,因為河裡或儲水池並沒有被倒入排泄物,並且在耕種中是不使用殺蟲劑的。水,因為具有維持所有生物生命的屬性以及對農業的重要性,因此受到相當的重視。縱然目前大部份發展中國家存有缺乏乾淨飲用水的危機,在一些地方當其它的方法不可行時,使用厚棉布來過濾水,是取得飲用和烹飪用水的一個方便且經濟的方法,而大部分耆那教徒現今依舊保持這個做法。濾過水之後的棉布要到河水或井中清洗乾淨,以便把任何活的生物歸回它棲息的地方。還有比這種人類與其環境中的微生物更好的互存方式麼?
耆那教徒不是完全素食者(Vegan)。如果乳製品是依以下的規定製造或準備的話是可以食用的。在擠奶之前,如果母牛有小牛的話,應該允許小牛在期望的母奶產量範圍內吮吸三分之一的量。而擠出的奶要在48分鐘內加熱煮沸三次,並在24小時內食用完。較之現代的巴斯德殺菌法則是將牛奶加熱到65度持續30分鐘。如果不是每天準備,優酪乳是不允許喝的,它必須是使用上述剛煮沸後的新鮮奶,用某些植物葉盛,然後在24小時內食用完畢。使用前些天的優酪乳是不允許的。乳酪和優酪乳,就如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就算是素食者,也將它們歸為陳腐不新鮮的一類,因此不可食用。
職業和工作的限制
傳統上耆那教徒是商人,從事非暴力的日用品交易,如穀類、布、珠寶和寶石等。經營皮革、動物的角、骨頭、象牙、絲及類動物製品是受到嚴格禁止的。儘管與工作相關的暴力是允許的一種例外,如農牧業、保護祖國和社會,但這並不意味就可以開屠宰場或經營屠宰事業。從事貿易工作造就了耆那教徒成為一個富裕的社會,有百分之百的受教育程度和絕大多數人過著高於貧困線以上的生活。這是因為他們的非暴力生活方式,一直到50年前,耆那教徒絕少有人學習或從事醫學工作,或者服軍役,雖然他們位居一些王國或國家的高階,而且曾經是統治者。這是因為耆那教徒不曾大量的移居到世界的其它地區去,直到四個多世紀以前。
結語
耆那教徒的素食主義觀是一個整體,全部環繞無條件對所有生命的熱愛和尊重。素食主義不是僅僅在你的食盤中,而是一個整體的生活方式。因此多年前在英國舉行的一個世界環境會議中一個對宗教信仰的對比研究,明確的指出耆那教是對環境最有友好的一種宗教信仰是不令人驚訝的。該研究指出,如果全世界可以像耆那教徒的方式思考與生活的話,就不會存在任何的環境問題和種族的滅絕了。在現代,全球化縮小了地球村的大小。耆那教徒已經進入了所有的行業,包括醫學,且大量移居到其它國家,並且在他們服務的社區被教養成他們的一員。這可能導致印度及國外耆那教徒傳統價值觀的退化,不過不管怎樣,素食主義依舊保留在其大部分人的心中。只有時間才能說明這些改變將以哪種方式影響著社團。
作者簡介
Pushpendra K. Jain教授(即大家熟知的PK)是始建於1995年的波札那素食協會(VSB)的創始人兼主席。1997年起他開始出任國際素食聯盟(IVU)非洲地區協調者。VSB雖然是一個小而且年輕的社團,卻已相當活躍。PK偶爾還投稿IVU的時事新聞,以及1999年在泰國舉辦的世界會議。
1946年PK出生在印度北部沙哈蘭普爾一個耆那教徒家庭,出生後就一直是一位素食者。PK在印度和美國受教育,並在康乃狄克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PK是一位學術物理學家和研究員,1987年起在波札那大學任職,曾經在印度、美國和尚比亞工作。
PK於1978年娶了普瑞提(Priti),普瑞提擁有法律學學士學位及圖書館理學和資訊科技(MLSI)碩士學位。她現在波札那農學院藏書館工作。他們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大女兒高瑞(Gauri)生於1981年,小女兒希爾皮(Shilpi)出生於1987年,最小的兒子希特西(Shitesh)出生於1989年。PK是幾個專業社團的成員,包括獅子會和國際門撒會(英國)。
英翻中:啤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