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馬上採取緊急有力的正確措施,地球的環境有可能在短短數十年間惡化與崩潰,我們的子孫後代將面臨著氣候大災變與大浩劫。
英文書名:Storms of My Grandchildren - The Truth About the Coming Climate Catastrophe and Our Last Chance to Save Humanity
中文譯名:《環境風暴──氣候災變與人類的機會》
出版:人民郵電出版社
本書評作者:柏開
1978年,37歲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科學家詹姆斯·漢森博士正在主持關於金星的最前沿研究──先驅者金星計畫”。但就在“先驅者金星1號”衛星4150萬公里的漫長旅程中,漢森突然決定將研究重心轉向地球:“我們已經知道在火星和金星上二氧化碳是決定氣候的因素”,而瞭解自己星球上氣候的變化無疑要比研究覆蓋金星的雲霧更有用。
漢森向自己的妻子承諾,這一轉向僅僅是短期的。事實上,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短期”意味著“至今”。1988年,已經成為戈達德太空研究所主任、哥倫比亞大學兼職教授的漢森在美國國會參議院聽證會上作證,認為溫室氣體排放已經導致全球氣候暖化,此後全球暖化問題更為人所關注。漢森採用原本擬仿金星雲層的“輻射轉移模型”去分析地球大氣層中的懸浮微粒和氣體,他憑藉豐碩的研究成果與廣泛的公眾影響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並獲頒美國物理學會、美國氣象學會、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的一系列重要獎項。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期間,漢森更是出版了新書《環境風暴:氣候災變與人類的機會》,全面披露了全球氣候變暖的真相,呼籲人類珍惜自我拯救的最後機會。
漢森認為,人類各種不當活動對氣候的影響相當於讓地球表面每平方米都夜以繼日地亮著兩個1瓦的小燈泡。這聽起來也許微不足道,但“多種證據表明,地球的氣候已經接近了一個臨界點……一旦跨過這一點,氣候變遷多帶來的深遠影響和不良後果將無法避免”。如果地球升溫超過2攝氏度,海平面會像300萬年前的上新世時期一樣,比現在高出25米。毫無疑問,如果不馬上採取緊急有力的正確措施,地球的環境有可能在短短數十年間惡化與崩潰,我們的子孫後代將面臨著氣候大災變與大浩劫。
漢森指出,我們需要推行兩大政策:一是提高能源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及其他不產生二氧化碳的能源,逐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二是在全球範圍內減少黑碳氣溶膠、甲烷、氟氯化碳等大氣污染源,降低非二氧化碳對氣候的負面影響。這兩大政策需要雙管齊下,並且“可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統一起來”。由於排放到大氣—海洋系統的二氧化碳壽命長達數千年之久,因此節能減排固然重要,但更明確而迫切的結論是:必須儘快淘汰燃煤排放,讓高污染的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化石燃料永遠留在地底下不再開採,確保大氣層二氧化碳的濃度不超過350ppm。
現實卻不容樂觀。全球海平面曾在過去7000年間保持了相對穩定,北美和歐亞大陸的冰原面積不再增加,格陵蘭和南極的冰川又並未過度融化。但地球氣溫在過去的30年間就升高了0.6攝氏度,海平面現在以每10年3釐米的速度快速上升,是之前一個世紀速度的兩倍。人類行動的步伐卻顯得緩慢而落後了:雖然美國實際能源消耗自1975年以來的年增長率僅為1%,但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依然只占微不足道的比例,大型水力發電、核電等“相對環保”的能源方式也受到不少環保主義派別的質疑。
在漢森看來,是政府說一套做一套的“漂綠”行為導致了環境危機的加劇:政策制定者們對全球變暖及生態環境問題表示關注,但又不採取實際行動來穩定氣候、保護環境。特殊利益集團的遊說與壓力、選舉週期帶來的行為短期化、科學家習慣性的客觀懷疑態度所導致的過度謹慎與沉默,都使美國政府容易忽略具有長遠意義和價值的問題,反倒批准興建新的燃煤發電廠、煤制油工廠、開發葉岩油和甲烷水合物等非傳統燃料,允許採礦公司使用水力破碎和長壁採煤等非環保技術。能源公司影響下的參議員和政治掮客們鼓吹或默許種種破壞環境的行為,“如果其他國家這樣對待我們,我們一早就對這個國家宣戰了。”另一方面,旨在開展全球合作的《京都議定書》具有難以克服的缺陷,減排目標既難以實現又缺乏相應的懲罰機制,事實上還鼓勵了發展中國家不去改善節能技術或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全球的化石燃料排放量在《京都議定書》簽訂後反而急劇反彈,煤再度被大量使用,便是明證。
我們到底應該如何行動?漢森強調,只要石油、天然氣、煤炭等依然是相對便宜的能源選擇,當前主流的“限額與交易”方案以及由此建立的碳排放市場框架就絕不可能成功。漢森支持的是“費用與紅利”方案:在源頭按未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施全面收費或統一徵稅,將所收到的錢以直接津貼方式返還給大眾,鼓勵在減少汽油、燃料油、煤、電力等使用量的碳足跡等方面做得較好的民眾。政府不需要花費一分錢,讓市場從能源有效性角度來做決定,既可以在節能改造現有能源使用方式與採用風能、太陽能等各種無碳能源之間產生良性競爭與平穩過渡,也可以改變人們在交通、建築、城市規劃等各方面的習慣。
雖然漢森對政治與政客保持了足夠的警惕,但依然呼喚著政治家們的勇氣與擔當。他對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前副總統阿爾·戈爾兩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都頗有微詞,因為他們不能“像邱吉爾反對納粹、前林肯反對奴隸制”那樣堅定。為什麼漢森自己能如此不懈?因為他在有了自己的孫子孫女後,不希望他們在未來某天回顧歷史時說:“爺爺當時瞭解即將要發生的災難,但是他當時沒有給大家交代清楚。”那麼,我們又將留給自己的子孫後代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