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發展與氣候變遷糧食安全問題

工業化畜牧業發展和氣候變化、糧食安全,以及環境品質等其它問題有著必然的聯繫。

作者 米亞·麥克唐納是 Brighter Green (www.brightergreen.org) 的執行總監。Brighter Green 是總部位於紐約的公共政策的“行動智庫”,致力於研究環境和食品安全問題。她同時也是總部設於美國的世界觀察研究所 (www.worldwatch.org) 的高級研究員。

工業化畜牧業發展和氣候變遷、糧食安全,以及環境品質等其他問題有著必然的聯繫。

工業化畜牧業是近代才出現的現象之一,也是過去60年的產物之一。這一系統將數量龐大的牲畜放置於一個室內環境中,並採用機械化的設施進行養殖、生產。在這一系統中,牲畜不是被放牧,而是被餵食以穀物為主要成分的飼料,以使它迅速生長至可屠宰的重量,從而確保高產量。在這種圍欄飼養的環境當中,牲畜們都是吃穀物長大最後變成我們所食用的肉類食品。這種生產方式會使用抗生素和荷爾蒙等作為常規操作。這樣做是為了讓牲畜快速生長,避免它們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傳播疾病。

每年全球要飼養和屠宰600億隻牲畜。如果這種趨勢繼續增長下去,到2050年為止,全球可能要飼養超過1000億隻的牲畜。集約型畜牧業生產的特點是高密度地使用資源,比如石化能源、水還有穀物。要生產相同熱量,食用肉類所耗費的穀物是直接食用穀物的2~10倍。

另一個例子,要生產1.5公斤的飼養肉雞,需要消耗將近166升的水。這種生產系統也對環境和有序發展造成了以前不為我們所知的環境成本。其中就包括,食品保障的風險和大規模使用水、水源污染、森林砍伐、土地退化,因為我們要生產更多的穀物,需要更多的土地、水資源等。同時,工業化畜牧業生產方式也會釋放大量的溫室氣體甲烷和氧化氮。

美國已經全部用了這一模式。美國是眾所周知的速食大國,每年有100億隻的動物在美國被飼養以及屠宰,其中有90億只是肉雞。這些牲畜和產生的廢料是人類排泄廢料的3倍,這些排出廢料的數量遠遠超出了能使用的數量。目前美國一半的穀物產量都是用於畜牧業的飼料。

這樣形成了一種結果:美國的農業已經變成了單一種植,50%美國的農地都讓位於大豆、玉米的生產。每年有8600萬畝的土地是用來生產玉米。相比之下,只有430萬畝的土地是用來種植蔬菜,這只占美國所有耕地的1.5%。每年大豆、玉米的生產加起來需要使用1.22億噸的殺蟲劑以及95億公斤的化肥。農田中流出污水給美國的成千上百運河水道造成污染,同時工廠化的農廠向美國飲用水進行30%氮和磷的排放源。

美國的食品系統包括畜牧業也是非常依賴於石化燃料的,它消耗美國全年能源供應的18%。美國是一個面積廣大和對資源消耗巨大的國家,工業化畜牧業並沒能解決美國的糧食保障問題,並使糧食供給陷入了不平衡。如68%的美國成年人和近33%的兒童現在都超重。同時糧食沒保障也影響到15%的美國家庭。之前畜牧業中使用抗生素以及產生抗藥性的風險是全美國公共健康專家以及民眾並不擔心的狀況。近期的一些食品污染事件也被發現和工廠化飼養有關。現在美國的公共健康專家以及普通民眾都對這種健康狀況表示擔憂。在2008年一個歷經多年跨越多學科的由慈善信託基金出的年會報告得出結論,美國目前的畜牧業生產系統是不可持續的。同時這樣的一種系統也對公共健康造成巨大風險,對環境造成巨大破壞,同時也對動物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這種系統的穀物集約化種植正在全球蔓延。巴西是現在全世界牛肉和家禽最大的出口國,全世界大豆第二出口國。數千萬的牲畜在被改造的亞馬遜雨林中放牧。據估計,這些牲畜的排放量占到巴西排放量的50%。印度現在是全世界第六大的肉雞生產國,它的牛群和水牛群是3000萬頭,目前是全世界最多的,而且還排出全世界最多的牲畜消化產生的甲烷。

現在來看中國的情況,中國的畜牧業也在擴大當中並且愈加強化。比如肉雞產量在中國呈上升趨勢。中國現在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肉雞生產國,數量每年是105億隻。中國還有9200萬隻牛,全世界最大的牛群。同時也生產全世界三分之二的肉鴨以及90%的肉鵝。據統計,2009年中國飼養了3105億隻食用家禽。再看來肉豬的生產量,從1988年~2008年,肉豬的產量增加了一倍。

此外,中國現在每年要生產7000萬隻肉豬,是全世界產量最大的國家。在肉豬的消費量上,從1980~2007年,每年每人要消費54公斤的肉豬,從1980年到現在是增加了4倍,這是美國人的肉豬食用量的一半。中國目前還沒有達到工業化畜牧養殖,但是其還是在國際與國內面臨著一定的挑戰。例如,中國的畜牧業每年要生產27億噸的排泄物,這一排放量是固體污染物的3.5倍。中國是全世界牲畜排放甲烷量最大的國家。2004年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384萬噸,高於全球的五分之一的排放量;另外,中國2001年的水污染報告得出結論,農業污水的排放包括畜牧業設施排出的污水是1320萬噸,這高於之前所有水污染水準的總和。

同時,對畜牧穀物需求是在增加,中國農業用地在減少。中國現在種植飼料穀物土地是28.5%,比30年前增加了一倍多。玉米的進口量也在逐漸增加。中國購買了巴西40%的大豆。中國以及全球食品價格都在上漲,這使全球一些最貧困的人無法購買到食物。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飼料用穀物需求的增加。公眾健康也是一個值得擔憂的方面,據估計每4個中國成年人當中就有一個超重,到2028年會再翻一倍。從傳統的平衡的飲食轉變為高油脂高肉類的飲食習慣,以及久坐的生活方式被認為是中國肥胖症、慢性疾病和非傳染性疾病發病率上升的影響因素,正如在美國和其他國家一樣。

既然全球的畜牧業產業在不斷擴張,一些前沿科學、經濟、氣候變遷發展和環境方面的組織以及個人在達成一種共識。他們分析的結果是以集約型的牲畜生產消費為中心的糧食體系,無論是從氣候、資源、糧食安全、公共健康來看都是不可持續的。其中包括聯合國糧食規劃署、斯德哥爾摩國際研究所,聯合國糧食特別報告所、IPCC主席帕卓里博士。帕卓里博士曾經說過請大家少吃肉,因為肉是碳密度十分高的商品。值得稱讚的是,中國政府在前不久出臺的“十二五”規劃中宣佈,中國要積極推進綠色轉型並要切實採取措施,以達到在2020年前單位GDP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40%~45%。

中國目前所面臨的挑戰也是世界所面臨的挑戰。在無需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穩定性做出妥協的情況下,如何保證對該國人口提供糧食安全?如果中國的畜牧業繼續擴展和強化,隨著資源、水和土地的競爭加強,溫室氣體的排放也會增加;另外隨著全球暖化加速極端氣候,如中國北部發生的乾旱會繼續發生並增多,這會對全球的自然系統產生更多的壓力。在這樣一個歷史特殊時期,在糧食和農業這兩個對氣候穩定起到安全問題的作用上,中國有巨大機會選擇一條不同於西方引導的工業化畜牧業模式的道路。西方所提供的模式本身已經被證明是過時的。對於這樣一個人口激增、資源正在萎縮、對社會公正日益關注,以及氣候處於緊張壓力之下的世界來說,這個模式並不適合。確實,比以前更重要的是,一個可持續的低碳食品系統必須成為全球應優先考慮的問題。中國豐富的傳統和過去幾十年裏進行的令人矚目的轉型,清楚地說明了中國可以設立很高的目標而且能夠實現這個目標。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我提出幾條建議:


UNDP | UNDP:全球80%的人口希望政府加強氣候行動
綜合 | 巴西牛肉產業的補貼和環境足跡
世界銀行 | 世界銀行:應減少對畜牧業的財政支持
新聞 | 環保和動保組織呼籲世界銀行停止對工業化養殖場的財政支持
觀點 | 科學家:減少畜牧產品消費對實現氣候目標非常重要
編者的話 | 不要拿弱勢群體說事!
觀點 | 荷蘭科學家:只有食用植物蛋白才能養活世界
編者的話 | 我為什麼不相信他們能解決氣候問題